10月31日至11月1日,团市委林昊副书记带队赴茂名开展“百千万工程”工程主题考察学习活动。参加活动的有相关镇街团委书记以及团市委干部代表共9人,前往茂名信宜、高州、电白考察学习。
学习首日,考察学习组先后前往窦州墟,考察实施“百墟千村振兴计划”示范墟工作情况。接着,考察学习组在信宜市白石镇考察农交旅融合、乡村振兴工作情况。在中国李乡•山水双合项目考察“百千万工程”、和美乡村建设情况;当晚还就各考察点展开热烈的工作讨论交流。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茂名的路线,次日先赶赴高州根子镇、中国荔枝博览馆考察茂名推动“百千万工程”经验案例;随后在根子贡园考察荔枝文化、古树保护情况;然后前往柏桥实践馆考察产业发展历程情况;最后来到电白沉香墟,考察返乡青年创业创新工作。
本次交流学习重点聚焦“走出去、学先进、拓思路、求实效”,不仅为青年团干拓宽了眼界、启发了思路、展示了个人,实现工作思路体系和个人能力成长双促进,更加强了与兄弟地市团委之间工作的交流和互动,为接下来更有效谋划推动中山促进青年人才返乡奋斗“百千万工程”,引领支持青年创业就业提供有效工作思路。
下一步,团市委将继续聚焦“实干家、求实效”主题,深化新时代共青团和青年工作高位谋划、高位推动,主动融入党政中心大局,多部门、多镇街联动聚力,因地制宜集中精力策划并打造更多示范点,以更务实的作风扎实推动团属阵地建设与拓展,活用和巧用“存量载体”,挖掘和创造“增量载体”,吸引、服务、支持、凝聚青年返乡就业创业,为我市奋斗“百千万工程”贡献青春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学员心得
钟佰林 三乡镇团委书记
茂名各地的做法既有效节约了资源,又贴近了服务群体,对三乡镇发动青年助力“百千万工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一是加强青少年阵地建设必须深度融入党政中心大局,依托党委政府建设的大型公共场所,在最靠近青少年的地方建设阵地,争取让青少年“上门求助”变成共青团“靠前帮助”;二是促进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必须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体验,既要开展创业集市等活动提供展示实践平台、加强技能培训、完善配套政策,又要结合本地传统文化和特点打造类似“窦州墟”的青少年聚集区域,帮助青年实现长期持久的创业就业;三是农文旅发展必须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
雷梓霖 古镇镇团委书记
古镇有着闻名遐迩的灯饰产业,这是吸引青年返乡的关键优势,可以借鉴茂名的经验,进一步拓展灯饰产业链。例如,打造以灯饰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灯饰博物馆,展示古镇灯饰的发展历程、精湛工艺,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灯饰之美。荔枝博物馆作为高州文化名片,灯饰博物馆也能成为古镇新地标,同时也为青年创造文化创意、讲解引导等就业机会。鼓励青年参与灯饰产业的创新升级,推动智能灯饰、艺术灯饰等新领域发展。搭建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为返乡青年提供创业孵化空间、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助力他们在灯饰设计、电商营销等领域施展才华。加强古镇灯饰文化的宣传,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讲述灯饰故事,提升青年对家乡产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杨慧敏 南头镇团委书记
此行获益良多,有以下三点思考:第一,中山本土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服务这方面信息的主动关注度不高。优化建议:一是联动市教体局掌握每年高考名单,通过镇街团委定向长期联系当地大学生;二是在寒暑假开展线下政策宣讲服务,争取在大学初期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返乡就业创业的意识。第二,本土大学生对家乡建设发展变化关注度不高,对回乡就业创业形势分析不够到位。建议由市级层面统筹开展研学活动,增加镇街生源参加名额。如今年暑假组织的两次研学活动,参加的大学生回来反馈体验感不错,活动中加深了对家乡的认识,也增强了回乡就业创业的信心。第三,建议市学联联动各镇街大联会,实现信息共享,平台共建,更好发挥学联优势形成合力,提高市学联在本土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谭智娟 三角镇团委书记
坚持人民至上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成功密码。双合村等地紧抓“百千万工程”政策红利的同时,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集中群众智慧,全面推动乡村风貌整体提升、产业升级等,农民切实得到了农业、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效益,成为了“百千万工程”的助推者。坚持担当作为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坚强保障。在钱排镇创新实施“政府投基础设施+企业投运营资产”配比投资模式,白石镇率先打造“农交旅融合”三华李主题公园,柏桥村整村发展鲜果加工、电商、文旅新业态,沙垌村力推产业转型升级, 一个个项目率先告捷、一个个“硬骨头”被啃下的背后是当地干部放弃休假、日夜奋斗的成果,是当地干部担当、实干、创新、开拓的写照。坚持因地制宜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保证。双合村门前巷后的李子树,根子镇贡园内颇具荔枝文化的古树,沙垌街上鳞次栉比的沉香商铺,是当地坚持因地制宜、保留特色的生动体现。实施“百千万工程”绝对不能搞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要充分结合地方实际、发挥特色优势,才能开辟出当地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成功路径。
雷铭源 坦洲镇团委书记
茂名的先进经验结合坦洲镇青年工作实际情况,对于如何推动青年返乡奋斗“百千万工程”,有以下几点思考:第一,稳住产业基本盘和发展新兴产业两手抓。一方面,充分挖掘坦洲现有特色、规模的产业创新打造品牌,例如番石榴和巴鱼(河豚)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协同发展,鼓励现有产业“二代”回乡接班。另一方面,经济换挡,新一代青年求职者需在新的经济生态结构中找到出路。围绕低空经济(福昆航空)和高端显示产业园立梁架柱,引进更多高科技产业,吸引高层次青年人才。第二,以大学生为切入口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大联会为载体,联系坦洲籍高校学子。一个学子带动一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返乡实践,带动他们参与家乡的“百千万工程”建设,增强在外学子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人才驿站为阵地,以寒暑假返乡入乡大学生为抓手,有针对性组织座谈交流、实地参观等活动,营造“求职何必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氛围,增强青年人才返乡入乡干事创业信心。
牛星炎 团市委宣传部“333”干部
此次考察学习之行备受启发,要点简述如下:一是工作格局打造上需要进一步拓宽思路,跳出框架思维、跳出惯性思维。譬如信宜的“农交旅”融合发展,通过高速公路载体,突破传统高速停车区、服务区单一服务属性的框架,打破边界,联通村庄,因地制宜地把景区引入高速服务区景区化,将高速沿线农文旅景区串珠成链。二是高位设计推动,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运营的筑巢模式实效明显,提供了就业、创业的沃土,让当地青年觉得有希望、有空间。三是因地制宜,挖掘并紧密结合地方特色,讲好故事,统筹宣传,对于“出圈”而言尤为重要。四是集中精力打造示范阵地,可实现工作格局、工作体系、工作成果的整体性、系统性升维,促进服务、引领、凝聚更多青年。
撰稿:牛星炎
二审:蔡刘建
三审: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