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团市委、市学联开展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推动433支来自市内外的高校突击队与镇村、厂企工业园等需求单位结对,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
“竹树开根根连根,葵花结籽籽成群......”咸水歌歌声从新合的田野河畔间悠然升起,穿透喧嚣,跨越距离,悄然传到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旅游学院青春建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每一位队员的耳中。伴着歌声,队员们携手走进坦洲镇新合村,共同探索咸水歌非遗传承难的问题,以青春的热情和智慧,唱响“非遗”新旋律,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咸水歌又称白话渔歌,在中山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是水上居民的一种歌谣。2006年,中山咸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春建功”社会实践队通过参观、座谈、走访、学唱、创作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了咸水歌艺术精髓。同时,队员们参观咸水歌纪念馆、试穿传统渔民服装并向中山咸水歌非遗传承人吴容妹老师和民间老艺人请教,进一步了解了中山咸水歌的文化背景、曲调特点、疍家文化及传承现状,体验咸水歌的文化韵味。
在传承与创新并进之间,“青春建功”社会实践队积极尝试将“百千万工程”校村结对工作融入到咸水歌中,与新合村携手创作咸水歌《结对情》。由非遗传承人吴容妹进行编曲,校村合作拍摄演唱视频,展现咸水歌的原始韵味,传达校村结对、共谋发展的美好愿景。
《结对情》
小河弯吖弯,
水上人家景。
船桨摇吖摇,
摇到新合边。
“百千万工程”绘蓝图,
大学生结对村共进步。
传唱疍家文化情,
铭记使命共向前。
把中山咸水歌演给更多人看、唱给更多人听,让大家近距离感受中山咸水歌的魅力,激发社会各界对咸水歌文化传承的浓厚兴趣与坚定支持。“青春建功”社会实践队和坦洲镇新合村将不断用实际行动去传承、推广和宣传咸水歌,让咸水歌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将非遗文化传承“流量”转化为持久的“留量”和强大的“能量”,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实现咸水歌从“可感、可知”到“可行、可融、可意”的深刻转变,让其传下去、深扎根、结硕果。
供稿:坦洲镇团委
通讯员:陈倩仪 黄家燕
一审:陈倩仪
二审:童立宏
三审:谢毅哲